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易中天的简介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易中天个人资料及简介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易中天是谁,个人简介如何
易中天(Yi Zhongtian),男,汉族,1947年2月8日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知名作家、学者、教育家。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2年起任教于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2015年4月声明已经退休。
易中天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研究。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作品。
2005年央视《百家讲坛》“开坛论道”的学者,2006年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汉代风云人物》《易中天品三国》。2008年主讲《先秦诸子百家争鸣》。2013年宣布写作36卷本《易中天中华史》,2013年12月5日,荣获第八届作家富豪榜最佳历史书。2019年12月26日,入选新中国70周年百名湖湘人物榜单。
扩展资料:
家庭生活
易中天有一个幸福的家,太太是位摄影家,女儿和女婿现在上海工作生活,女婿是天津南开大学的博士。
无为教育
在我女儿出生那年,我刚考上研究生,在异地求学。后来女儿开始识字,我就给她写信,女儿把我写给她的信当宝贝,不停地看,不停地念。很自然的,在这个读信的过程中,女儿培养起了阅读的习惯和学习的兴趣,孩子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家长就不用那么操心了。
到后来,我们夫妻两个不用天天盯着孩子的学习,反倒要监督她多休息、多锻炼身体。那时候,很多学校请我去介绍教育孩子的经验,我说我的教育方法就是不教育。我所讲的“不教育”,其实是一种无为而治的思想。
在教育子女方面要真正做到无为而治,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一定要在家里营造一个民主的环境,比如说可以什么事都跟孩子商量着来;二是营造好的学习环境。有了这两样,便可以省去许多操劳,真正享受无为而治的快乐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易中天
易中天简介
易中天(YiZhongtian),男,汉族,1947年2月8日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知名作家、学者、教育家。
2012年11月20日,厦门大学EMBA2012级深圳班开学,著名学者、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厦门大学EMBA特聘教授易中天为学员们讲授《市场经济与中西文化》。
2013年,创作《易中天中华史》,5月《易中天中华史:祖先》、《易中天中华史:国家》率先上市。
2013年3月起每周四晚,与李蕾搭档主持一档民生文化访谈节目《一起聊聊》。易中天全新亮相,“易式主持”自成一派。
2015年4月,易中天在“十三五”期间大力促进教育公平高峰论坛上声明已退休。
扩展资料
2006年5月22日,他的《易中天品三国》书稿在北京举行了“无底价竞标”。
2006年10月17日,在中岳嵩山大型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担任禅学顾问。
2007年11月,在上海出版了新书《帝国的终结》,同年荣登“2007第二届中国作家富豪榜”。
2007年12月,在上海出版了新书《帝国的终结》,被评为武汉大学第五届杰出校友。
2008年,与《百家讲坛》再度携手合作《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2010年,被环球日报推为与郎咸平、韩寒、戴旭、时寒冰、牛刀、袁腾飞等人为“中国十大直言君子”。
易天中的简介
易中天
易中天:1948年生,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著作。近撰写出版了“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和《品人录》。2005年起开始在CCTV-10百家讲坛节目里讲解历史,因其白话式的幽默分析,受到追捧。最新两本书《帝国的惆怅》和《易中天品评汉代风云人物》也是异常大卖。2006年开始制作《易中天品三国》。
后因《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标题,而享有了“学术超男”的称号。
去年易中天做客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了“汉代风俗人物”系列讲座。他独辟蹊径,“妙说”历史,巧妙地运用“俗不可耐”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表演,有趣地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在网上找到了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的韩信系列讲词,真是佩服,平常一段史从他口中出来俨然活灵活现一般,象评书一样绘声绘色,又象电影剪辑精练流畅。
例如那段韩信投项羽“无所知名”后改投刘邦,在军中当“接待”,因违反军纪险些被杀一段:
韩信终于成为一个英雄是遇到了一个时势,就是时势造英雄,秦代末年,天下大乱,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四面八方的英雄豪杰在陈胜吴广的带动下,全部站出来,和暴秦进行斗争,这个时候韩信的家乡同样发生了起义,项羽的叔叔项梁拉起来了一支义军,于是韩信“仗剑从之”,就是拎着他的宝剑参军了,参军以后先跟着项梁,后来又跟着项羽,但是项羽不重视他,这个时候韩信的情况司马迁用四个字进行概括,“无所知名”,这个时候他还没有什么名气,在项羽那儿他觉得没有发展前途,于是投奔刘邦,刘邦让他当什么呢?当个连敖,连敖就是接待员,公关先生,韩信这个人长得比较体面,是一个帅哥,做做接待工作还是不错的,这个时候的状态也是四个字,“未得知名”。那么有一次韩信就犯了军法,和几个同事都犯了军法,依法当斩,一个个拉出来杀头,一二三四五六七,一口气杀了十三个,轮到韩信了,把韩信叫出来,要杀他,韩信这时候一抬头看见了一个人,这个人叫做夏侯婴,夏侯婴是什么人?夏侯婴是刘邦的哥儿们,从小就跟刘邦一起的,跟刘邦一起起义,以后当了刘邦的太仆,太仆这个东西翻译过来就是车夫,给刘邦驾马车的,但是你要知道,当时的这个制度,这个皇帝的太仆是部长,是部长级的官员,那么刘邦当然现在不是皇帝,他是一个诸侯王,这个太仆少说也是副部级了,韩信看见夏侯婴了,韩信就大喊一声说,我们大王不是想得天下吗?为什么要杀英雄好汉?夏侯婴说,咦!怎么还有这样的人啊?过来。司马迁用了六个字,“壮其貌,奇其行”。一看,呀!一表人才,跟他谈谈话,头头是道,不杀了,向萧何推荐,发现一个人才,又给他换了一个位置,叫做治粟都尉,相当于司务长,所以韩信他参加工作以后,也是郁郁不得志,先做侍卫官,再做接待员,再做司务长,都是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那么韩信又是什么样的原因使他转变了命运呢?使他成为了西汉初年的风云人物呢?
易中天先生幽默语录
1.晴雯又没和宝玉那个,和宝玉那个的是袭人!
2.韩信刚参加工作那会儿...
3.诺,相当于现在的OK
4.哪个想呆在这种鬼地方哟。
5.……然后韩信就和那个南昌亭长绝交了~~~不跟他玩了!
6.那个印就在手里磨阿磨,磨阿磨,等到方的都磨成圆的了,还不给人家!~
7.刘邦:“当将军还不行,那就让他当大将军~~
萧何:“那就再好不过了。”
8.哎呀,,那我骂过了怎么办、老师的语气和表情太可爱了
9.我被你雇佣了,我是忠心耿耿给你谋划,如果我的主意你不听,byebye,我换一个老板。
10.韩信,你不是个厚道人!
11.那小子他妈的不听我的,他要是听了我的,他今天会这样?你还能活着吗?
12.易中天:我提出一个观点,有个性,有个性就有魅力,没有个性怎么有魅力?
主持人小超:我充分体会到易老师语言的魅力。
易中天:我自己也觉得我很有魅力。很多粉丝,很多MM(笑)。
13.“这么多人你不追,偏去追那个韩``什么信的”
14.他(韩信)经常去蹭饭吃的一家叫南昌亭长……把饭先做好,等他来了就吃完了——人家讨厌他嘛……他脾气还大的不行,一甩袖子,绝交。
15.您老人家(南昌亭长)是个小人啊。
16.韩信大笑“想不到我今天与樊哙这种人为伍啦!”——樊哙怎么了吗?
17.“不要以为弯下膝盖就是懦夫,别人惹你一下,你就一下扑上去,一口咬住,死死不放,这是什么,螃蟹!”
18.刘邦对萧何说:"他妈的,你小子跑哪去了!",
19.“晁错这个时候应该怎么样呢,应该夹起尾巴做人,他不!今天改革,明天变法,象跟搅屎棍子,搅得朝廷上下是不得安宁”
20.在多年征战中风餐露宿得个风湿性关节炎啦,那倒也是可能的!
21.弄得汉景帝,对他有点崇拜。太子的家人呢,也对他有点崇拜。
22.哪有说大侠用斧头的,或者是两把铁锤(作企鹅状),这不成体统
所以说剑是很高贵的。
23.“我要是把衣服让给别人穿,那是‘以身相许’!”
24.“晁错说:‘那不管啦,削之亦反,不削亦反!’那我们就搞他一下!结果两个人一看,还真反哪!”
25“刘邦想‘对啊,这个时候不能骂韩信哪,这个时候不能得罪他,可是我已经骂过了呀。’一拍桌子骂:‘混蛋!男子汉大丈夫建功立业,要当就当个真齐王,干吗当假的呀!给他封个真的’”
易中天火了,成为了文化偶像。在西单签售能签得手都抬不起来的不多,签到需要警察出动的,更是没有。但这些都因为易中天而发生了。让人感动欣慰的是,这些事都是因为一本《品三国》的书,总是让人觉得人们对读书还是热情犹存的。也让我们这些做出版的看到了希望。
易中天的火来的有些过猛,更是让人做梦也没想到,这火能烧得这么大这么久。火烧起来,但人们却不想扑灭它,因为这火没什么不好,可以照亮更多的人心,可以让知识不再以星星之势燎原,可以让老百姓也知道中国的文化思想宝库里都有些啥东西能看懂,让我等人也明白了搞学术的高级知识分子并不只是高高在上,也可以直接地为老百姓做些实惠事,丰富一下业余文化生活。
很多媒体都说易中天的出名要感谢百家讲坛,是这个节目让他出的名。可仔细想一想,其实百家讲坛应该感谢易中天。想想百家讲坛有多少名人学者登过坛,可让人记住的又有几个?阎崇年、易中天、刘心武他们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书的畅销,更是他们自身文化底蕴的魅力在里面。其他登坛者,虽也是学富五车,但在叙事的技巧上和讲座内容的设计上却远不如以上几位。他们的书的畅销让更多的人知道了百家讲坛,因为电视毕竟不如纸读物更容易贴近百姓,电视要在固定的时间看固定的栏目,而且必须死守在电视机前,万一哪句话没听明白,还不能倒回去重播,(从这一角度说DVD都已经领先了)。书则完全不同,时间绝对由自己支配,可以重复看无数次。看过书回头看电视,更容易明白。这样一来书的广大读者们也都自然喜欢上了这个节目,知道了这个节目原来可以让老百姓知道那么多关于历史关于文化的事,而且能听得懂,听得有趣。
其实百家讲坛的主要贡献是请了这些人去,让老百姓与学者有更多的交流机会,这完全出于收入率考虑的,他们不会想到请他们的时候要告诉他们:上我这个节目就可以出名。那么这个节目一定办不好,而且也不会让上节目的学者们都出名。所以,百家讲坛要感谢易中天,感谢刘心武,不要看着他们的书火了,都说是百家讲坛的功劳。
那易中天的火到底是因为什么?难道是他长得有风度,很儒雅,口才好,懂得说大白话。当然都不是。这些都是表面现象。
易中天的出名要感谢中国文化长久以来生生不息的文学魅力,刘心武揭红楼火了,易中天品三国火了。四大名著的魅力放在任何时代任何人群心中,都是中国文化的灯塔式标志。老百姓口耳相传的东西而最后又能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你说它的生命力有多强,基础有多厚实?现在的什么红学研究会、三国研究会,不正是因为这些所谓的“研究学者”们发现了这些文化精华在老百生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么。因为老百知道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好东西不能丢。
戏说的电视剧给了阎崇年一个广大的平台,让他可以“正说”,如果没有戏说,谁又会理会正说呢?其实他讲的都是一些简单的历史,史书上白字黑字写的清清楚楚的,但有意思的是,“正说”系列图书的走红却不是因为人们想知道历史的真实是什么样,而是想知道戏说的是不是真实的历史。谁让老百生实诚呢?说是戏说了,还是愿意相信。
关于三国的电视剧电影却没有什么“戏说”在里面,都是从原著中公公正正改编来的,甚至书中的对话都照搬不动。但三国没有戏说么?其实罗贯中就是一个最大的戏说者。《三国演义》的故事又有哪一个是真实的历史史实呢?人们对三国演义的故事早已是耳熟能详,可是真正的三国历史,又有几个人知道呢?电视剧为“正说”清朝历史提供了舞台;四大名著本身就已经在200多年前为今天的“拔乱反正”三国历史留了话柄了。中国老百生都200多年的时间不知道真相是什么了,能不急么,他们都有知情权啊。易中天满足了他们的权利,就像古希腊神奇里的点灯人,你就他能不火吗?
易中天个人播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