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园林植物造景的实用功能及其表现
1、园林植物的质地是园林植物给人的视觉感和触觉感,视觉感和触觉的不同会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和联想。在植物景观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植物的质感差异,因需取材,因景取材,做到景物相适,人物适宜。
2、园林植物的质地,可通过视觉观察,也可用触觉感赏。质感是指人对自然质地所产生的心理感受,不同的质地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即质地是否粗糙、叶缘形态、树皮的外形、植物的综合生长习性和植物的观赏距离等因素。植物的质地景观虽无色彩、姿态引人注目。但其对于景观设计的协调。
3、传统园林植物造景有“自然性、文化性、生态性、精练性”的艺术特征,而现代园林植物造景则注重生态效益和生态景观,注意科学配置耐荫植物、植物造景功能多样化、重写实、大量应用草坪、花卉和植物材料丰富多彩。造景中应用的园林植物有乔木、灌木、草本3大类。园林植物造景原则有根据植物的生态学原理、植物配置的美学原理、多样统一、协调与对比、对称与平衡、均衡、韵律和节奏及统筹安排等原则。植物造景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绿量与景观质量不成比例、植物造景中形式与功能的冲突、没有对植物造景的效果进行正确预见。最后提出了解决对策。
4、园林植物是指栽植或保留于庭园、公园、林间、路旁、水滨、岩际、地面、盆中,以增加景色供人们观赏的植物。植物造景定义是运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等素材,通过艺术手法,充分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也包括把植物整形修剪成一定形体)来创作植物景观,供人们观赏。这是较为传统的从视觉角度出发的定义,内容较为单一。随着生态园林建设的深入和发展以及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引入,植物景观的内涵也随着景观的概念范围不断扩展。植物造景不再仅仅是利用植物来营造视觉效果的景观,它还包含着生态上的景观、文化上…
园林植物造景的三大原则来自哪里
1、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科学性、文化性、艺术性、实用性等原则。
2、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植物生态习性,对于温度、湿度、光照、土壤还有空气都有不同的要求,在群体生态中,还涉及到各种植物相互关系,所以,我们我们要营造出多种植物生长所需的生态环境,从土壤上来说,自然界土壤的梨花性质是由不同的基岩所决定的,而不同的土壤有不同的植被类型和树种。由于城市地面人踩车压,会导致土壤密实度很高,土壤中会缺乏空气,很多植物的须根扎不下去因此土壤中的砖砾瓦块的含量在20%一30%比较合适。
3、一般的艺术规律同样也可以在植物景观设计中体现出来,可以利用“强调和对比”原则在植物色彩的运用中很有效果,“均衡”、“韵律和竹奏”的原则在植物设计中,有规则式的均衡,也有自然式的均衡,一般通过植物的体量和数量的设计来达到均衡的目的。
4、植物景观和园林景观一样都需要有文化涵义,中国自古文化异常丰富,以梅兰竹菊、玉堂富贵都有其代表性的树种,在现代园林设计中,也可以注入很多现代文化,同时也可以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
5、植物景观要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例如松树、皂角、玫瑰、月季都有着直接的经济效益。绿化苗木能在区域生态上起到防尘护土的作用,是现在提倡环保治疗的生力军。
名词解释园林
1、园林: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建筑布置,辅以禽鸟养畜,从而构成一个以追求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赏心悦目、畅情舒怀的游憩、居住的环境。
2、士流园林:唐代,山水园林、山水风景区蓬勃发展。其中,尤其是文人、名士们所经营的园林,因直接受到时代思潮的哺育启示而茁壮成长,比较普遍,是当时造园活动的主流,被称为“名士园囿”、“士流园林”。假山一词也是现于唐代。
3、大内御苑:建置在首都的宫城和皇城之内,紧邻皇帝的居所,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的皇家园林。
4、人工山水园:即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砌假山,人为地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摹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这类园林均修建在平坦地段上,尤以城镇内的居多。在城镇的建筑环境里面创造摹拟天然野趣的小环境,犹如点点绿洲,故也称之为“城市山林”。
5、苏州的四大名园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狮子林
6、奥姆斯台德:是美国园林学家,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者之一。首先把保护自然的理想付诸实现的人。主要作品有纽约“中央公园”、“斐蒙公园”和华盛顿特区的国会山园林绿化等,开创性地提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