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锅肉要想做的好吃必不可少的独门秘籍就是郫县豆瓣酱,这个地方就是靠这个豆瓣酱出的名,所以郫县豆瓣酱的香味可想而知。还有回锅肉算是川菜了,所以里面比不可少的还有花椒,辣椒。
首先回锅肉的肉选用带皮五花肉,肥瘦相见,要想挑选这样的肉最好是在前腿附近,如果不爱吃太油腻的话就选择后腿。一定要带皮才行。回锅肉的名字就说明的这道菜不是一下就做成的,必须要回一次锅,那这次锅应该在什么时候回呢?
煮肉的时候凉水下锅,慢慢沸腾之后撇去水表面的浮沫,然后加入花椒,八角,酱油,料酒,少许的醋。大概煮一个半小时,毕竟肉块大,所以要想煮透还是需要时间的,但是每个人选择的肉都不一定大,所以也可以用筷子插进去试试熟没熟。
把肉捞出再炒就是回锅了。捞出之后最好晾凉再切,因为如果是热的肉可能会松散,经过刀切容易断开,如果凉了就更容易切成片状了。
把肉切成大概一元硬币厚的肉片,然后热锅冷油加入郫县豆瓣酱炒香,趁着大火立刻放入肉片翻炒,加入花椒,辣椒,还有必不可少的蒜苗,蒜苗断生之后盛出就可以吃了。
香干回锅肉
用料:五花肉300g、香干6片、青椒5个、蒜苗100g、郫县豆瓣1汤勺、盐小半勺、花椒少许、鸡精少许;
做法
1.五花肉洗净,放入白水中煮,煮至筷子可以轻松扎穿肉和皮时,捞出,晾凉;将五花肉切成薄片;香干切薄片;青椒切丝,蒜苗切段;
2.热锅,下五花肉,中火翻炒,将肥肉上的油熬到将尽未尽,肉片呈翻卷状;取一小碗,将锅内的油倒出一小半;
3.下郫县豆瓣、花椒,炒出红油,加入香干,翻炒均匀;下青椒、蒜苗,加小半勺盐在青椒和蒜苗上,翻炒使其入味;加鸡精,翻炒均匀,出锅。
全中国进厨房做回锅肉的人不知有多少,但真正能做得让人闻之垂涎、视之开胃、食之迷情、思之回味的,天下有几人?我曾经遇到一个老人,他的厨艺,得过蓝光鉴先生几天指点。
蓝光鉴先生是现代川菜的开山鼻祖,以南北烹饪高手之艺融会于川味,将天下名菜以川味出之,开创了一代川味正宗,后来的孔道生、周海秋、曾国华等许多川菜大师,都是他的徒弟。
遥想蓝光鉴先生当年出道江湖,身袭千年川菜一脉传承,融贯南北菜系世代精华,圣手妙心,风华绝世,以一生心血智慧,创名品,定格局,教养一代高徒,终于使偏居于巴山蜀水街巷酒肆中的地方风味在中国洋洋大观的烹饪领域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华饮食执鼎大派,这是何等的功德伟业。
这个老人讲,做回锅肉,关键在精细二字,越简单的,就要越用心;一是选肉要精:要当天宰杀的鲜猪肉,后腿二刀,肥四瘦六宽三指,太肥则腻,太瘦则焦,太宽太窄都难成型;二是煮肉要调味:清水煮肉,难出肉香,因此,水滚开以后,要先放入生姜(用刀拍开)、大葱节、大蒜、花椒吊汤,等汤气香浓,再放入洗净的猪肉,六成熟就捞起备用,不能煮得太软;三是切肉要巧:很多人等肉冷了再切,肥瘦易断,热的时候又烫手,下刀难以均匀,懂行的厨师,把捞起的肉放在冷水里浸一浸,趁外冷内热时下刀,现在有了冰箱,可以把刚煮好的肉放到急冻室里两三分钟,这就更好切了;四是配料要正当:豆瓣一定要正宗的郫县豆瓣,用刀剁细,甜面酱要色泽黑亮,甜香纯正,酱油要浓稠可挂瓶壁;五是煎熬要拿准火候:应该待锅热后,放入已经熬熟的油,菜油与肉中的猪油融合,更有煎熬的香味,现在城里人,已很少用菜油的,况且,市面上也很少能买着质地清醇的菜油,那就只好用调和油了。
还有人怕油太重,干脆不放油,直接将切好的猪肉放入锅中煎熬,这样做,油是不重了,但肉也干焦了,入口难以化渣,全无了回锅肉干香中徐徐而来的细软。其实,嫌油太重,下配料和作料前,倒出一些就是。
热锅中油到四成温烫,就可放肉煎熬,切好的肉,放了一阵子,肉片就会粘连在一起,若要炒散,容易使肥瘦分离,若让肉片待粘连的油化开,自己分散,又容易造成下焦上腻,煎熬不均匀,因此,煮肉的汤要保持一定温度,肉片下锅前,用漏瓢将肉在汤中氽散,再入锅煎熬,这样,肥瘦不断,而且,肉片上一定的水分,还可保持肉的嫩软。四川人把回锅肉又叫做熬锅肉,烹饪技艺中,没有“熬”法,它是将炒、爆、煸、炸四法融为一体,使烹制的菜具有由四法而得的风味特点。
另外,掌握火候也是熬肉的关键。熬肉用中火,下肉片后,即下剁细的郫县豆瓣,混合熬炒,使豆瓣特有的色泽和味道深入肉中。火候油温拿捏得当的师傅,能把肉片熬制成一个一个的卷窝形状,俗称“灯盏窝”。
肉片成窝时,立即放入甜面酱、酱油少许,也可适当放几滴料酒,放一点鸡精,以增加香味和鲜味。然后,马上加入配料,改为大火,翻炒致熟就可起锅。正宗的回锅肉,应该用香蒜苗作配料。现在回锅肉的品类已经很多了,连山回锅肉、干豇豆回锅肉、红椒回锅肉、蕨菜回锅肉……乃至用腊肉为主料的一系列回锅肉,都算是回锅肉的滥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