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樊记肉夹馍的来历
樊记腊汁肉夹馍即白吉馍夹腊汁肉。我国加工腊汁肉的历史悠久。
在《周礼》一书提到的“周代八珍”中的“渍”就是腊汁肉。战国时代有“寒肉”,当时位于秦、晋、豫三角地带的韩国已能制作;秦统一后,制作技艺传到长安(今西安),并世代流传下来。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的“腤肉”制法,与现今腊汁肉基本相同,只是现有的用料制法更为讲究。清光绪年间(1904),祖籍陕西蓝田的樊炳仁在西安南院门卢进士巷(今卢荡巷)经营起腊汁肉,他继承唐代传统技法并加以改进,在诸多腊汁肉中独树一帜。
1926年,他把在北京从厨的儿子樊凤祥叫回参与店务,并把儿子的别名“茂春”用在店名里,取名“义茂春”,从此,挂起了“义茂春”的牌子。
当时,南院门商贾云集,店铺林立,是西安最繁华的地方。不说白天的闹市,每天晚上戏散以后,商号的掌柜们(老板)总要打发学徒到樊记腊汁肉铺子买些腊汁肉夹馍,以供宵夜。特别是每年端阳节,无论是商号的老板还是一般市民,总以互赠樊记腊汁肉夹馍引以为荣。当时,樊家备有用猪血涂抹内壁的木藤条篓作为包装,远近的食客们买上一篓肉,用红纸贴于封口,以此馈赠亲友,使樊记腊汁肉走州过县,带向全国,因这种腊汁肉在火热的夏季仍能贮存数月而不馊。
肉夹馍的来历
肉夹馍是陕西省西安市著名小吃。由樊凤祥父子俩创于1925年。已有70年历史。于1989年参加商业部“金鼎奖”评选活动,被评为部优产品。
肉夹馍的由来
1、从古汉语的表达来说,“肉夹馍”的叫法是古汉语的省略句式,其意为“肉夹于馍中”,后来,为了方便,直接就叫做“肉夹馍”
2、馍夹肉是正确的叫法,不过,为了突出肉的肉香,故意把肉放在馍的前面,这样就可以引起人们的注意,说明肉比馍还要多,故叫“肉夹馍”。
3、馍夹肉用当地方言叫的时候,听起来特别像“没夹肉”,馍里没有夹肉谁也不会去买,为了提高销量,索性把馍和肉调换个位置,这一简单的改动,还真的把销量提上去了,后来,肉夹馍的叫法越来越流行。
西安肉夹馍的由来是什么
肉夹馍是陕西有名的特色吃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以“腊汁肉夹馍”(猪肉)为主。陕西方言中馍夹肉的发音是“没夹肉”,让很多吃客听得一头雾水。于是改称“肉夹馍”,流传至今。